<button id="qmgge"></button>
<small id="qmgge"><abbr id="qmgge"></abbr></small>
  • <small id="qmgge"></small>
  • <abbr id="qmgge"></abbr>
    <cite id="qmgge"><center id="qmgge"></center></cite>
    <option id="qmgge"><code id="qmgge"></code></option>
  • <strike id="qmgge"><kbd id="qmgge"></kbd></strike>
    <dfn id="qmgge"><source id="qmgge"></source></dfn>
    <cite id="qmgge"></cite>

   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,精品三级66在线播放,国产成人cao在线,国产小视频在线播放

    返回舊版

    戴德 《大戴禮記》(節(jié)選)

    中原文化經(jīng)典匯要  2019-06-02

       [作者] 戴德(生卒年不詳),字延君,梁(郡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)人。西漢今文禮學“大戴學”的開創(chuàng)者,人稱“大戴”,也稱太傅《禮》。曾任信都王劉囂的太傅,漢宣帝時立為博士。與侄子戴圣同師從后蒼學《禮》,后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,編成《大戴禮記》八十五篇,與戴圣《小戴禮記》同立學官。

    大戴禮記(節(jié)選)

    據(jù)北周盧辯《大戴禮記注》本

      [解題] 《大戴禮記》,又名《大戴禮》《大戴記》,今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所收的為北周盧辯注本,共十三卷三十九篇。即卷一:《王言》《哀公問五儀》《哀公問于孔子》《禮三本》;卷二:《禮察》《夏小正》;卷三:《保傅》;卷四:《曾子立事》《曾子本孝》《曾子立孝》《曾子大孝》《曾子事父母》;卷五:《曾子制言上》《曾子制言中》《曾子制言下》《曾子疾病》《曾子天圓》;卷六:《武王踐阼》《衛(wèi)將軍文子》;卷七:《五帝德》《帝系》《勸學》;卷八:《子張問入官》《盛德》;卷九:《千乘》《四代》《虞戴德》《誥志》;卷十:《文王官人》《諸侯遷廟》《諸侯釁廟》;卷十一:《小辨》《用兵》《少閑》;卷十二:《朝事》《投壺》;卷十三:《公冠》《本命》《易本命》。

    禮三本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一。禮三本,即文章開篇所言的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類之本也;君師者,治之本也”。文章闡述了“禮”的本源及用途,繼而歸納為:“禮始于脫,成于文,終于隆”。此篇與《荀子•禮論》的部分內(nèi)容相較,在文字稍有出入而已。或是摘抄于《荀子•禮論》,《史記•禮書》無疑采取《荀子•禮論》或這篇文章。

      禮有三本: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類之本也;君師者,治之本也。無天地焉生?無先祖焉出?無君師焉治?三者偏亡,無安之人。故禮,上事天,下事地,宗事先祖而寵君師,是禮之三本也。

      王者天太祖,諸侯不敢壞,大夫、士有常宗,所以別貴始,德之本也。

      郊止天子,社至諸侯,道及士大夫,所以別尊者事尊,卑者事卑,宜巨者巨,宜小者小也。故有天下者事七世,有國者事五世,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,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,待年而食者不得立宗廟,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,積薄者流澤卑也。

      大饗尚玄尊,俎生魚,先大羮,貴飲食之本也。大饗尚玄尊而用酒,食先黍稷而飯稻粱,祭嚌大羮而飽乎庶羞,貴本而親用也。貴本之謂文,親用之謂理,兩者合而成文,以歸大一,夫是謂大隆。故尊之尚玄酒也,俎之生魚也,豆之先大羮也,一也。利爵之不卒也,成事之俎不嘗也,三侑之不食也,一也。大昏之未發(fā)齊也,廟之未納尸也,始卒之未小斂也,一也。大路車之素幭也,郊之麻冕也,喪服之先散帶也,一也。三年之哭不文也,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,縣一罄而尚拊搏,朱弦而通越也,一也。

      凡禮始于脫,成于文,終于隆。故至備,情文俱盡;其次,情文迭興;其下,復情以歸大一。天地以合,四時以洽,日月以明,星辰以行,江河以流,萬物以倡,好惡以節(jié),喜怒以當,以為下則順,以為上則明,萬變不亂,貸之則喪。

    禮察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二。禮察,即察禮,詳審禮。文章從開頭到“倍死忘生之禮眾矣”,與《禮記•經(jīng)解》篇所載相同;自“凡人之知”以下,又與《漢書•賈誼傳》相同。文章的主旨在說明禮的重要在于收取長遠的功效。

      孔子曰:“君子之道譬猶防與?夫禮之塞,亂之所從生也;猶防之塞,水之所從來也。故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者,必有水敗;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,必有亂患。”故昏姻之禮廢,則夫婦之道苦,而淫辟之罪多矣;鄉(xiāng)飲酒之禮廢,則長幼之序失,而爭斗之獄繁矣。聘射之禮廢,則諸侯之行惡,而盈溢之敗起矣。喪祭之禮廢,則臣子之恩薄,而倍死忘生之禮眾矣。

      凡人之知,能見已然,不能見將然。禮者,禁于將然之前;而法者,禁于已然之后。是故法之用易見,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。

      若夫慶賞以勸善,刑罰以懲惡,先王執(zhí)此之正,堅如金石,行此之信,順如四時;處此之功,無私如天地爾,豈顧不用哉?然如曰禮云禮云,貴絕惡于未萌、 而起信于微眇,使民日從善遠罪而不自知也。孔子曰:“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。”此之謂也。

      為人主計者,莫如安審取舍。取舍之極,定于內(nèi);安危之萌,應于外。安者,非一日而安也;危者,非一日而危也;皆以積然,不可不察也。善不積,不足以 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而人之所行,各在其取舍。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,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;刑罰積 而民怨倍,禮義積而民和親。故世主欲民之善同,而所以使民之善者異。或導之以德教,或歐之以法令。導之以德教者,德教行而民康樂;歐之以法令者,法令極而民哀戚。哀樂之感,禍福之應也。

      我以為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,與湯武同。然則如湯武能廣大其德,久長其后,行五百歲而不失;秦王亦欲至是,而不能持天下十馀年,即大敗之。此無佗故也,湯武之定取舍審,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也。易曰:“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繆之千里。”取舍之謂也。 然則為人主師傅者,不可不日夜明此。

      問:“為天下如何?”曰:“天下,器也。今人之置器,置諸安處則安,置諸危處則危;而天下之情,與器無以異,在天子所置爾。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,禽獸草木廣育,被蠻貊四夷,累子孫十馀世,歷年久五六百歲,此天下之所共聞也。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,德澤無一有,而怨毒盈世,民憎惡如仇讎,禍幾及身,子孫誅絕,此天下之所共見也。夫用仁義禮樂為天下者,行五六百歲猶存;用法令為天下者,十馀年即亡;是非明敩大驗乎?人言曰:‘聽言之道,必以其事觀之,則言者莫妄言。’今子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,教化之不如刑罰。人主胡不承殷周秦事以觀之乎?”

    夏小正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二。夏小正,即記載夏朝農(nóng)事漁獵和經(jīng)濟生活的歷書。小正,指農(nóng)事漁獵和經(jīng)濟生活,是相對于國家的祭祀和戰(zhàn)爭的“大正”而講的。漢戴圣《禮記•禮運》說:“孔子曰:‘我欲觀夏道,是故之杞,而不足征也,吾得夏時焉。’”漢鄭玄注:“得夏四時之書也。”宋朱震《漢上易傳》卷中也說:“《夏小正》者,夏后氏之書,孔子得之于杞者也。”也就是說,《夏小正》為夏朝遺典,是孔子最早在杞國(今杞縣)得到的。其內(nèi)容由“經(jīng)”和“傳”(解釋部分)兩部分組成,分別記載了一年十二個月的物候、氣象、星象和包括農(nóng)耕、漁獵、采集、蠶桑、畜牧等有關生產(chǎn)事項。“經(jīng)”可能是夏代流傳下來,經(jīng)孔子訂正;而傳,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撰的。但書中沒有“百工之事”的記載。這正是當時社會分工還不發(fā)達的反映,也恰恰表明其產(chǎn)生年代的古老。所以說,此書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一部農(nóng)事歷書。

      正月:

      啟蟄。

      言始發(fā)蟄也。

      雁北鄉(xiāng)。

      先言雁而后言鄉(xiāng)者,何也?見雁而后數(shù)其鄉(xiāng)也。鄉(xiāng)者,何也?鄉(xiāng)其居也,雁以北方為居。何以謂之?生且長焉爾。“九月遰鴻雁”,先言遰而后言鴻雁,何也?見遰而后數(shù)之,則鴻雁也。何不謂南鄉(xiāng)也?曰:非其居也,故不謂南鄉(xiāng)。記鴻雁之遰也,而不記其鄉(xiāng),何也?曰:鴻不必當小正之遰者也。

      雉震呴。

      呴也者,鳴也。震也者,鼓其翼也。正月必雷,雷不必聞,惟雉為必聞之。何以謂之雷?則雉震呴,相識以雷。

      魚陟負冰。

      陟,升也。負冰云者,言解蟄也。

      農(nóng)緯厥耒。

      緯,束也。束其耒云爾,用是見君之亦有耒也。初歲祭耒,始用暢也。其曰“初歲”云者,暢也者,終歲之用祭也。言是月之始用之也,初者,始也。或曰:祭韭也。囿有見韭。囿也者,園之燕者也。時有俊風。俊者,大也。大風,南風也。何大于南風也?曰:合冰必于南風,解冰必于南風;生必于南風,收必于南風;故大之也。

      寒日滌凍涂。

      滌也者,變也,變而暖也。凍涂者,凍下而澤上多也。

      田鼠出。田鼠者,嗛鼠也,記時也。農(nóng)

      率均田。

      率者,循也。均田者,始除田也,言農(nóng)夫急除田也。

      獺獻魚。

      獺祭魚,其必與之獻,何也?曰:非其類也。祭也者,得多也,善其祭而后食之。“十月豺祭獸”,謂之“祭”;“獺祭魚”謂之“獻”;何也?豺祭其類,獺祭非其類,故謂之“獻”,大之也。

      鷹則為鳩。

      鷹也者,其殺之時也。鳩也者,非其殺之時也。善變而知仁也,故其言之也,曰“則”,盡其辭也。鳩為鷹變,而之不仁也,故不盡其辭也。

      農(nóng)及雪澤。

      言雪澤之無高下也。

      初服于公田。

      古有公田焉者。古者先服公田,而后服其田也。

      采蕓。

      為廟采也。

      鞠則見。

      鞠者,何也?星名也。鞠則見者,歲再見云爾。

      初昏參中。

      蓋記時也。

      斗柄縣在下。

      言斗柄者,所以著參之中也。

      柳稊。

      稊也者,發(fā)孚也。梅、杏、杝桃則華。杝桃,山桃也。

      緹縞。

      縞也者,莎隨也。緹也者,其實也。先言緹而后言縞者,何也?緹先見者也。何以謂之?小正以著名也。

      雞桴粥。

      粥也者,相粥之時也。或曰:桴,嫗伏也。粥,養(yǎng)也。

      二月:

      往耰黍,禪。

      禪,單也。初俊羔助厥母粥。俊也者,大也。粥也者,養(yǎng)也。言大羔能食草木,而不食其母也。羊蓋非其子而后養(yǎng)之,善養(yǎng)而記之也。或曰:夏有暑祭。祭也者,用羔。是時也,不足喜樂,喜羔之為生也而記之,謂羔羊腹時也。

      綏多女士。

      綏,安也。冠子取婦之時也。

      丁亥萬用入學。

      丁亥者,吉日也。萬也者,干戚舞也。入學也者,大學也。謂今時大舍采也。

      祭鮪。

      祭不必記。記鮪,何也?鮪之至有時,美物也。鮪者,魚之先至者也。而其至有時,謹記其時。

      榮菫、采繁。

      菫,采也。繁由胡,由胡者,繁母也。繁,旁勃也。皆豆實也,故記之。

      昆小蟲抵蚳。

      昆者,眾也,由魂魂也。魂魂也者,動也,小蟲動也。其先言動而后言蟲者,何也?萬物至是動,動而后著。抵,猶推也。蚳,螘卵也,為祭醢也。取之則必推之,推之不必取。故言推而不言取。

      來降燕。

      乃睇燕乙也。降者,下也。言來者何也?莫能見其始出也,故曰“來降”,言“乃睇”何也?睇者,眄也。眄者,視可為室者也。百鳥皆曰巢,突穴又謂之室,何也?操泥而就家,入人內(nèi)也。

      剝鱓。

      以為鼓也。

      有鳴倉庚。

      倉庚者,商庚也。商庚者,長股也。

      榮蕓,時有見稊,始收。

      有見稊而后始收,是小正序也。小正之序時也,皆若是也。稊者,所為豆實。

      三月:

      參則伏。

      伏者,非亡之辭也。星無時而不見。我有不見之時。故曰伏云、

      攝桑。

      攝而記之,急桑也。

      委楊。

      楊則花,而后記之。

      ?羊。

      羊有相還之時,其類??然,記變爾。或曰:?,羝也。

      螜則鳴。

      螜,天螻也。

      頒冰。

      頒冰者,分冰以授大夫也。

      采識。

      識,草也。妾、子始蠶。先妾而后子,何也?曰:事有漸也,言事自卑者始。

      執(zhí)養(yǎng)宮事。

      執(zhí),操也。養(yǎng),長也。

      祈麥實。

      麥者,五谷之先見者,故急祈而記之也。

      越有小旱。

      越,于也。記是時恒有小旱。

      田鼠化為鴽。

      鴽,鵪也。變而之善。故盡其辭也。鴽為鼠變,而之不善,故不盡其辭也。

      拂桐芭。

      拂也者,拂也。桐芭之時也、或曰:言桐芭始生貌拂拂然也。

      鳴鳩。

      言始相命也。先鳴而后鳩,何也?鳩者鳴,而后知其鳩也。

      四月:

      昴則見。

      初昏南門正。南門者,星也。歲再見。壹正,蓋大正所取法也。

      鳴札。

      札者,寧縣也。鳴而后知之,故先鳴而后札。

      囿有見杏。

      囿者,山之燕者也。

      鳴蜮。

      蜮也者,或曰,屈造之屬也。

      王萯秀。

      取荼。

      荼也者,以為君薦蔣也。

      秀幽。

      越有大旱。

      記時爾。

      執(zhí)陟攻駒。

      執(zhí)也者,始執(zhí)駒也。執(zhí)駒也者,離之去母也。陟,升也。執(zhí)而升之君也。攻駒也者,教之服車,數(shù)舍之也。

      五月:

      參則見。

      參也者,伐星也,故盡其辭也。

      浮游有殷。

      殷,眾也。浮游,殷之時也。浮游者,渠略也,朝生而莫死。稱“有”何也?有,見也。

      鴂則鳴。

      鴂者,百鷯也。鳴者,相命也。其不辜之時也,是善之,故盡其辭也。

      時有養(yǎng)日。

      養(yǎng),長也。一則在本,一則在末,故其記曰“時有養(yǎng)日”云也。

      乃瓜。

      乃者,急瓜之辭也。瓜也者,始食瓜也。

      良蜩鳴。

      良蜩也者,五采具。

      匽之興,五日翕,望乃伏。

      其不言“生”,而稱“興”何也?不知其生之時,故曰“興”,以其興也,故言之“興”。五日翕也。望也者,月之望也。而伏云者,不知其死也。故謂之“伏”。五日也者,十五日也。翕也者,合也。伏也者,入而不見也。

      啟灌藍蓼。

      啟者,別也,陶而疏之也。灌者,聚生者也。記時也。

      鳩為鷹。

      唐蜩鳴。

      唐蜩者,匽也。

      初昏大火中。

      大火者,心也。心中,種黍、菽、糜時也。

      煮梅。

      為豆實也。

      蓄蘭。

      為沐浴也。

      菽糜。

      已在經(jīng)中,又言之是何也?時食矩關而記之。

      頒馬。

      分夫婦之駒也。

      將閑諸則。

      或取離駒納之則法也。

      六月:

      初昏斗柄正在上。

      五月大火中,斗柄正在上,用此見斗柄之不正當心也,蓋當依依尾也。

      煮桃。

      桃也者,杝桃也。杝桃也者,山桃也。煮以為豆實也。

      鷹始摯。

      始摯而言之,何也?諱殺之辭也,故言摯云。

      七月:

      秀雚葦。

      未秀則不為雚葦,秀然后為雚葦,故先言秀。

      貍子肇肆。

      肇,始也。肆,遂也。言其始遂也。其或曰:肆殺也。

      湟潦生蘋。

      湟,下處也。有湟然后有潦;潦而后有蘋草也。

      爽死。

      爽也者,猶疏也。

      蘋秀。

      蘋也者,馬帚也。

      漢案戶。

      漢也者,天漢也。案戶也者,直戶也,言正南北也。

      寒蟬鳴。

      蟬也者,蝭(‘蟲’加‘樂’)也。

      初昏織女正東鄉(xiāng)。

      時有霖雨

      灌荼。

      灌,聚也。荼,雚葦之秀,為蔣褚之也。雚未秀為菼,葦未秀為蘆。斗柄縣在下則旦。

      八月:

      剝瓜。

      瓜也者,畜瓜之時也。

      玄校。

      玄也者,黑也。校也者,若綠色。然婦人未嫁者衣之。

      剝棗。

      剝也者,取也。

      栗零。

      零也者,降也。零而后取之,故不言剝也。

      丹鳥羞白鳥。

      丹鳥也者,謂丹良也。白鳥也者,謂蚊蚋也。其謂之鳥者,何也?重其養(yǎng)者也。有翼者為鳥。羞也者,進也,不盡食也。

      辰則伏。

      辰也者,房星也。伏也者,入而不見也。

      鹿人從。

      鹿人從者,從群也。鹿之養(yǎng)也,離群而善之。離而生,非所知時也,故記從,不記離。君子之居幽也,不言。或曰:人從也者,大者于外,小者于內(nèi)率之也。

      鴽為鼠。

      參中則旦。

      九月:

      內(nèi)火。

      內(nèi)火也者,大火。大火也者,心也。

      遰鴻雁。

      遰,往也。

      主夫出火。

      主夫也者,主以時縱火也。

      陟玄鳥蟄。

      陟,升也。玄鳥者,燕也。先言陟而后言蟄,何也?陟而后蟄也。熊、羆、貊、貉、鼶、鼬則穴,言蟄也。

      榮鞠樹麥。

      鞠,草也。鞠榮而樹麥,時之急也。

      王始裘。

      王始裘者,何也?衣裘之時也,

      辰系于日。

      雀入于海為蛤,蓋有矣非常入也。

      十月:

      豺祭獸。

      善其祭而后食之也。

      初昏南門見。

      南門者,星名也。及此再見矣。

      黑鳥浴。

      黑鳥者,何也?烏也。浴也者,飛乍高乍下也。

      時有養(yǎng)夜。

      養(yǎng)者,長也。若日之長也。

      玄雉入于淮,為蜃。

      蜃者,蒲盧也。

      織女正北鄉(xiāng),則旦。

      織女,星名也。

      十有一月:

      王狩。

      王狩者,言王之時田也,冬獵為狩。

      陳筋革。

      陳筋革者,省兵甲也。

      嗇人不從。

      不從者,弗行。于時月也,萬物不通。

      隕麋角。

      隕,墜也。日冬至,陽氣至,始動,諸向生皆蒙蒙符矣,故麋角隕,記時焉爾。

      十有二月:

      鳴弋。

      弋也者,禽也。先言鳴而后言弋者,何也?鳴而后知其弋也。

      玄駒賁。

      玄駒也者,螘也。賁者,何也?走于地中也。

      納卵蒜。

      卵蒜也者,本如卵者也。納者,何也?納之君也。

      虞人入梁。

      虞人,官也。梁者,主設罔罟者也。

      隕麋角。

      蓋陽氣且睹也,故記之也。

    曾子立事

      [解題] 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四。曾子立事,即曾參關于君子立身行道的事。曾參,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。文章闡述了君子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的問題。此篇可謂字字珠璣,對于今天的人們修身養(yǎng)性、說話行事,乃至觀察問題,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。

      曾子曰:“君子攻其惡,求其過,強其所不能,去私欲,從事于義,可謂學矣。

      君子愛日以學,及時以行,難者弗辟,易者弗從,──唯義所在。日旦就業(yè),夕而自省思,以歿其身,亦可謂守業(yè)矣。

      君子學必由其業(yè),問必以其序,問而不決,承閑觀色而復之,雖不說,亦不強爭也。

      君子既學之,患其不博也;既博之,患其不習也,既習之,患其無知也;既知之,患其不能行也;既能行之,貴其能讓也;君子之學,致此五者而已矣。

      君子博學而孱守之,微言而篤行之,行必先人,言必后人,君子終身守此悒悒。

      行無求數(shù)有名,事無求數(shù)有成;身言之,后人揚之;身行之,后人秉之;君子終身守此憚憚。

      君子不絕小,不殄微也;行自微也,不微人;人知之,則愿也;人不知,茍吾自知也;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。

      君子禍之為患,辱之為畏,見善恐不得與焉,見不善恐其及己也,是故君子疑以終身。

      君子見利思辱,見惡思詬,嗜欲思恥,忿怒思患,君子終身守此戰(zhàn)戰(zhàn)也。

      君子慮勝氣,思而后動,論而后行,行必思言之,言之必思復之,思復之必思無悔言,亦可謂慎矣。

      人信其言,從之以行,人信其行,從之以復;復宜其類,類宜其年,亦可謂外內(nèi)合矣。

      君子疑則不言,未問則不言,兩問則不行其難者。

      君子患難除之,財色遠之,流言滅之,禍之所由生自孅孅也,是故君子夙絕之。

      君子己善,亦樂人之善也;己能,亦樂人之能也 ;己雖不能,亦不以援人。

      君子好人之為善,而弗趣也,惡人之為不善,而弗疾也;疾其過而不補也,飾其美而不伐也,伐則不益,補則不改矣。

      君子不先人以惡,不疑人以不信;不說人之過,成人之美;存往者,在來者,朝有過,夕改,則與之;夕有過,朝改,則與之。

      君子義則有常,善則有鄰;見其一,冀其二;見其小,冀其大;茍有德焉,亦不求盈于人也。

      君子不絕人之歡,不盡人之禮;來者不豫,往者不慎也,去之不謗,就之不賂;亦可謂忠矣。

      君子恭而不難,安而不舒,遜而不諂,寬而不縱,惠而不儉,直而不徑,亦可謂知矣。

      君子入人之國,不稱其諱,不犯其禁,不服華色之服,不稱懼惕之言。故曰:與其奢也寧儉,與其倨也寧句。

      可言而不信,寧無言也。君子終日言,不在尤之中;小人一言,終身為罪。

      君子亂言而弗殖,神言弗致也,道遠日益云。眾信弗主,霒言弗與,人言不信不和。

      君子不唱流言,不折辭,不陳人以其所能;言必有主,行必有法,親人必有方。

      多知而無親,博學而無方,好多而無定者,君子弗與也。君子多知而擇焉,博學而算焉,多言而慎焉。

      博學而無行,進給而不讓,好直而俓,儉而好(‘亻’加‘室’)者,君子不與也。

      夸而無恥,強而無憚,好勇而忍人者,君子不與也。

      亟達而無守,好名而無體,忿怒而為惡,足恭而口圣,而無常位者,君子弗與也。

      巧言令色,能小行而篤,難于仁矣。嗜酤酒,好謳歌巷游,而鄉(xiāng)居者乎?吾無望焉耳!

      出入不時,言語不序,安易而樂暴,懼之而不恐,說之而不聽,雖有圣人,亦無若何矣。

      臨事而不敬,居喪而不哀,祭祀而不畏,朝廷而不恭,則吾無由知之矣。

      三十、四十之間而無藝,即無藝矣;五十而不以善聞矣;七十而無德,雖有微過,亦可以勉矣。

      其少不諷誦,其壯不論議,其老不教誨,亦可謂無業(yè)之人矣。

      少稱不弟焉,恥也;壯稱無德焉,辱也;老稱無禮焉,罪也。

      過而不能改,倦也;行而不能遂,恥也;慕善人而不與焉,辱也;弗知而不問焉,固也;說而不能,窮也;喜怒異慮,惑也;不能行而言之,誣也;非其事而居之,矯也;道言而飾其辭,虛也;無益而食厚祿,竊也;好道煩言,亂也;殺人而不戚焉,賊也。

      人言不善而不違,近于說其言;說其言,殆于以身近之也;殆于以身近之,殆于身之矣。

      人言善而色葸焉,近于不說其言;不說其言,殆于以身近之也;殆于以身近之,殆于身之矣。

      故目者,心之浮也;言者,行之指也;作于中,則播于外也。故曰:以其見者占其隱者。故曰:聽其言也,可以知其所好矣。

      觀說之流,可以知其術也;久而復之,可以知其信矣;觀其所愛親,可以知其人矣。

      臨懼之,而觀其不恐也;怒之,而觀其不惛也; 喜之,而觀其不誣也;近諸色,而觀其不逾也;飲食之,而觀其有常也;利之,而觀其能讓也;居哀,而觀其貞也;居約,而觀其不營也;勤勞之,而觀其不擾人也。

      君子之于不善也,身勿為,能也;色勿為,不可能也。色也勿為,可能也;心思勿為,不可能也。

      太上樂善,其次安之,其下亦能自強。

      仁者樂道,智者利道,愚者從,弱者畏。不愚不弱,執(zhí)誣以強,亦可謂棄民矣。

      太上不生惡,其次而能夙絕之也,其下復而能改也。復而不改,殞身覆家,大者傾覆社稷。是故君子出 言以鄂鄂,行身以戰(zhàn)戰(zhàn),亦殆勉于罪矣。

      是故君子為小由為大也,居由仕也,備則未為備也,而勿慮存焉?

      事父可以事君,事兄可以事師長,使子猶使臣也,使弟猶使承嗣也;能取朋友者,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;賜與其宮室,亦由慶賞于國也;忿怒其臣妾,亦猶用刑罰于萬民也。

      是故為善必自內(nèi)始也。內(nèi)人怨之,雖外人亦不能立也。

      居上位而不淫,臨事而栗者,鮮不濟矣,先憂事者,后樂事;先樂事者,后憂事。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(nèi),戰(zhàn)戰(zhàn)唯恐不能乂;諸侯日旦失其四封之內(nèi),戰(zhàn)戰(zhàn)唯恐失損之;大夫士日旦思其官,戰(zhàn)戰(zhàn)唯恐不能勝;庶人日旦思其事,戰(zhàn)戰(zhàn)唯恐刑罰之至也。是故臨事而栗者,鮮不濟矣。

      君子之于子也,愛而勿面也,使而勿貌也,導之以道而勿強也。

      宮中雍雍,外焉肅肅,兄弟憘憘,朋友切切,遠者以貌,近者以情。

      友以立其所能,而遠其所不能,茍無失其所守,亦可與終身矣。”

    曾子立孝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四。曾子立孝,即曾參建立孝道。顯而易見,題目用的是此文的開篇語。曾參之學,以孝行孝道名世。他認為,孝是“忠之用,禮之貴”。文章通篇圍繞“忠”和“禮”進行了闡述,從而彰顯了人倫和諧之途。我們說,“忠”是藏于內(nèi)心的心理動機,而“禮”則是表現(xiàn)于外的行為規(guī)范。只有二者有機結合起來,孝道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來。

      曾子曰:“君子立孝,其忠之用,禮之貴。故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,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;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,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;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,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。故與父言,言畜子;與子言,言孝父;與兄言,言順弟;與弟言,言承兄;與君言,言使臣;與臣言,言事君。

      君子之孝也,忠愛以敬;反是,亂也。盡力而有禮,莊敬而安之;微諫不倦,聽從而不怠,歡欣忠信,咎故不生,可謂孝矣。

      盡力無禮,則小人也;致敬而不忠,則不入也。是故禮以將其力,敬以入其忠;飲食移味,居處溫愉,著心于此,濟其志也。

      子曰:‘可入也,吾任其過;不可入也,吾辭其罪。’詩云:‘有子七人,莫慰母心。’子之辭也。‘夙興夜寐,無忝爾所生。’言不自舍也。不恥其親,君子之孝也。

      是故未有君,而忠臣可知者,孝子之謂也;未有長,而順下可知者,弟弟之謂也;未有治,而能仕可知者,先脩之謂也。

      故曰:孝子善事君,弟弟善事長,君子一孝一弟,可謂知終矣。”

    曾子大孝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四。曾子大孝,即曾子所倡導的大孝道。孝以尊親為大,所以將題目標為“曾子大孝”。文章開篇闡述了“孝”的三個層次——“大孝尊親,其次不辱,其下能養(yǎng)”,繼而闡述了行孝和不孝的是非表現(xiàn)。人們對于贍養(yǎng)父母,往往停留在“不辱”和“能養(yǎng)”兩個層次,所以此文于今仍有一定的教化意義。

      曾子曰:“孝有三:大孝尊親,其次不辱,其下能養(yǎng)。”

      公明儀問于曾子曰:“夫子可謂孝乎?”曾子曰:“是何言與?是何言與?君子之所謂孝者,先意承志,諭父母以道。參直養(yǎng)者也,安能為孝乎?身者,親之遺體也。行親之遺體,敢不敬乎?故居處不莊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蒞官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非孝也;戰(zhàn)陳無勇,非孝也。五者不遂,災及乎身,敢不敬乎?故烹熟鮮香,嘗而進之,非孝也,養(yǎng)也。君子之所謂孝者,國人皆稱愿焉,曰:‘幸哉!有子如此!’所謂孝也。民之本教曰孝,其行之曰養(yǎng)。養(yǎng),可能也;敬,為難。敬,可能也;安,為難。安,可能也;久,為難。久,可能也;卒,為難。父母既歿,慎行其身,不遺父母惡名,可謂能終也。

      夫仁者,仁此者也;義者,宜此者也;忠者,中此者也;信者,信此者也;禮者,體此者也;行者,行此者也;強者,強此者也;樂自順此生,刑自反此作。

      夫孝者,天下之大經(jīng)也。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,衡之而衡于四海,施諸后世而無朝夕,推而放諸東海而準,推而放諸西海而準,推而放諸南海而準,推而放諸北海而準。詩云:‘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’此之謂也。

      孝有三:大孝不匱,中孝用勞,小孝用力。博施備物,可謂不匱矣。尊仁安義,可謂用勞矣。慈愛忘勞,可謂用力矣。

      父母愛之,喜而不忘;父母惡之,懼而無怨;父母有過,諫而不逆;父母既歿,以哀,祀之加之;如此,謂禮終矣。”

      樂正子春,下堂而傷其足,傷瘳,數(shù)月不出,猶有憂色。門弟子問曰:“夫子傷足,瘳矣,數(shù)月不出,猶有憂色,何也?”樂正子春曰:“善!如爾之問也。吾聞之曾子,曾子聞諸夫子曰:‘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(yǎng),人為大矣。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,可謂孝矣;不虧其體,可謂全矣。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。’今予忘夫孝之道矣,予是以有憂色。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,一出言不敢忘父母。一舉足不敢忘父母,故道而不徑,舟而不游,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。一出言不敢忘父母,是故惡言不出于口,忿言不及于己,然后不辱其身,不憂其親,則可謂孝矣。草木以時伐焉,禽獸以時殺焉。夫子曰:‘伐一木,殺一獸,不以其時,非孝也。’”

    曾子事父母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四。曾子事父母,即曾子侍奉父母之道。文章主要闡述了“事父母”的道理,所以以“曾子事父母”標目。文中以曾參與弟子單居離對話的形式,闡明了侍奉父母之道、侍奉兄長之道,以及使喚弟弟之道。此道對于和諧人倫關系來說,無論是當時、今天和未來,都有著建設性的意義。

      單居離問于曾子曰:“事父母有道乎?”曾子曰:“有。愛而敬。父母之行若中道,則從;若不中道,則諫;諫而不用,行之如由己。從而不諫,非孝也;諫而不從,亦非孝也。孝子之諫,達善而不敢爭辨;爭辨者,作亂之所由興也。由己為無咎,則寧;由己為賢人,則亂。孝子無私樂,父母所憂憂之,父母所樂樂之。孝子唯巧變,故父母安之。若夫坐如尸,立如齊,弗訊不言,言必齊色,此成人之善者也,未得為人子之道也。”

      單居離問曰:“事兄有道乎?”曾子曰:“有。尊事之,以為己望也;兄事之,不遺其言。兄之行若中道,則兄事之;兄之行若不中道,則養(yǎng)之;養(yǎng)之內(nèi),不養(yǎng)于外,則是越之也;養(yǎng)之外,不養(yǎng)于內(nèi),則是疏之也;是故君子內(nèi)外養(yǎng)之也。”

      單居離問曰:“使弟有道乎?”曾子曰:“有。嘉事不失時也。弟之行若中道,則正以使之;弟之行若不中道,則兄事之,詘事兄之道若不可,然后舍之矣。”

      曾子曰:“夫禮,大之由也,不與小之自也。飲食以齒,力事不讓,辱事不齒,執(zhí)觴觚杯豆而不醉,和歌而不哀,夫弟者,不衡坐,不茍越,不干逆色,趨翔周旋,俯仰從命,不見于顏色,未成于弟也。”

    曾子制言上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五。共分上、中、下三篇。這是因篇幅所長而分。曾子制言,即曾子關于法度的善言。制,法度。曾子的有關法度的善言,可以作為君子立身處世的法則,所以以“曾子制言”標目。此文闡述了君子如何循禮的問題和“富以茍,不如貧以譽;生以辱,不如死以榮”的處世觀,以及“不能則學,疑則問”的積極進取態(tài)度。

      曾子曰:“夫行也者,行禮之謂也。夫禮,貴者敬焉,老者孝焉,幼者慈焉,少者友焉,賤者惠焉。此禮也,行之則行也,立之則義也。今之所謂行者,犯其上,危其下,衡道而強立之,天下無道,故若天下有道,則有司之所求也。

      故君子不貴興道之士,而貴有恥之士也;若由富貴興道者與?貧賤,吾恐其或失也;若由貧賤興道者與?富貴,吾恐其贏驕也。夫有恥之士,富而不以道則恥之,貧而不以道則恥之。弟子!無曰不我知也,鄙夫鄙婦相會于廧陰,可謂密矣,明日則或揚其言矣;故士執(zhí)仁與義而明行之,未篤故也,胡為其莫之聞也。殺六畜不當,及親,吾信之矣;使民不時,失國,吾信之矣。

      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,白沙在泥,與之皆黑;是故人之相與也,譬如舟車然,相濟達也,己先則援之,彼先則推之;是故,人非人不濟,馬非馬不走,土非土不高,水非水不流。

      君子之為弟也,行則為人負,無席則寢其趾,使之為夫人則否。近世無賈,在田無野,行無據(jù)旅,茍若此,則夫杖可因篤焉。

      富以茍,不如貧以譽;生以辱,不如死以榮。辱可避,避之而已矣;及其不可避也,君子視死若歸。父母之讎,不與同生;兄弟之讎,不與聚國,朋友之讎,不與聚鄉(xiāng),族人之讎,不與聚鄰;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有盛教如無。”

      弟子問于曾子曰:“夫士,何如則可以為達矣?”曾子曰:“不能則學,疑則問,欲行則比賢,雖有險道,循行達矣。今之弟子,病下人不知事賢,恥不知而又不問,欲作則其知不足,是以惑暗,惑暗,終其世而已矣,是謂窮民也。”

      曾子門弟子或將之晉,曰:“吾無知焉。”曾子曰:“何必然,往矣!有知焉,謂之友;無知焉,謂之主。且夫君子執(zhí)仁立志,先行后言,千里之外,皆為兄弟,茍是之不為,則雖汝親,庸孰能親汝乎?”

    曾子制言中

      [解題] 本篇主要闡述了君子進退守仁、直言直行、以仁為尊、安平處卑和思仁義、能內(nèi)省的道理。

      曾子曰:“君子進則能達,退則能靜。豈貴其能達哉?貴其有功也。豈貴其能靜哉?貴其能守也。夫唯進之何功?退之何守?是故君子進退,有二觀焉。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,而損下之憂;不得志,不安貴位,不懷厚祿,負耜而行道,凍餓而守仁,則君子之義也,有知之,則愿也;莫之知,茍無自知也。

      吾不仁其人,雖獨也,吾弗親也;故君子不假貴而取寵,不比譽而取食。直行而取禮,比說而取友;有說我則愿也;莫我說,茍吾自說也。

      故君子無悒悒于貧,無勿勿于賤,無憚憚于不聞;布衣不完,疏食不飽,蓬戶穴牖,日孜孜,上仁;知我,吾無訢訢,不知我,吾無悒悒。

      是以君子直言直行,不宛言而取富,不屈行而取位;仁之見逐,智之見殺,固不難;詘身而為不仁,宛言而為不智,則君子弗為也。君子雖言不受,必忠,曰道;雖行不受,必忠,曰仁;雖諫不受,必忠,曰智。天下無道,循道而行,衡涂而僨,手足不掩,四支不被,此則非士之罪也,有士者之羞也。

      是故君子以仁為尊;天下之為富,何為富?則仁為富也;天下之為貴,何為貴?則仁為貴也。昔者,舜匹夫也,土地之厚,則得而有之,人徒之眾,則得而使之,舜唯以仁得之也;是故君子將說富貴,必勉于仁也。昔者,伯夷、叔齊,仁者也,死于溝澮之間,其仁成名于天下;夫二子者,居河濟之間,非有土地之厚、貨粟之富也,言為文章,行為表,綴于天下。是故君子思仁義,晝則忘食,夜則忘寐,日旦就業(yè),夕而自省,以歿其身,亦可謂守業(yè)矣。”

    曾子制言下

      [解題]本篇主要闡述了君子守德而不諂媚、安貧而不妄進和亂世隱居的道理。

      曾子曰:“天下有道,則君子訢然以交同;天下無道,則衡言不革;諸侯不聽,則不干其土;聽而不賢,則不踐其朝;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,不通患而出危邑,則秉德之士不諂矣。

      故君子不諂富貴以為己說,不乘貧賤以居己尊。凡行不義,則吾不事;不仁,則吾不長。奉相仁義,則吾與之聚群;向爾寇盜,則吾與慮。國有道,則突若入焉;國無道,則突若出焉,如此之謂義。

      夫有世,義者哉,曰仁者殆,恭者不入,憤者不見使,正直者則邇于刑,弗違則殆于罪;是故君子錯在高山之上,深澤之污,聚橡栗藜藿而食之,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;是故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,過十室之邑則下,為秉德之士存焉。”

    曾子疾病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五。疾病,是病情加重之意。題目是用的“首句標其目”之法。文章闡述了先義后利、孝悌及時和交友謹慎的道理。應該說此文是曾參患病將死的遺言。

      曾子疾病,曾元抑首,曾華抱足。曾子曰:“微乎!吾無夫顏氏之言,吾何以語汝哉!然而君子之務,盡有之矣;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,言多而行寡者人也;鷹鶽以山為卑,而曾巢其上,魚、鱉、黿、鼉以淵為淺,而蹶穴其中,卒其所以得之者,餌也;是故君子茍無以利害義,則辱何由至哉?

      親戚不悅,不敢外交;近者不親,不敢求遠;小者不審,不敢言大;故人之生也,百歲之中,有疾病焉,有老幼焉,故君子思其不可復者而先施焉。親戚既歿,雖欲孝,誰為孝?老年耆艾,雖欲弟,誰為弟?故孝有不及,弟有不時,其此之謂與?

      言不遠身,言之主也;行不遠身,行之本也;言有主,行有本,謂之有聞矣。君子尊其所聞,則高明矣;行其所聞,則廣大矣,高明廣大,不在于他,在加之 志而已矣。

      與君子游,苾乎如入蘭芷之室,久而不聞,則與之化矣;與小人游,貸乎如入鮑魚之次,則與之化矣;是故,君子慎其所去就。

      與君子游,如長日加益,而不自知也;與小人游,如履薄冰,每履而下,幾何而不陷乎哉?吾不見好學 盛而不衰者矣,吾不見好教如食疾子者矣,吾不見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!吾不見孜孜而與來而改者矣!”

    帝系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七。帝系,即關于帝王的世系。文章記載了黃帝至夏朝帝啟的世系,并推源其族姓的由來,對于人們了解夏代以前的歷史有所幫助。

      少典產(chǎn)軒轅,是為黃帝。

      黃帝產(chǎn)元囂,元囂產(chǎn)蟜極,蟜極產(chǎn)高辛,是為帝嚳。

      帝嚳產(chǎn)放勛,是為帝堯。

      黃帝產(chǎn)昌意,昌意產(chǎn)高陽,是為帝顓頊。

      顓頊產(chǎn)窮蟬,窮蟬產(chǎn)敬康,敬康產(chǎn)句芒,句芒產(chǎn)蟜牛,蟜牛產(chǎn)瞽叟,瞽叟產(chǎn)重華,是為帝舜,及產(chǎn)象,敖。

      顓頊產(chǎn)鯀,鯀產(chǎn)文命,是為禹。

      黃帝居軒轅之丘,娶于西陵氏之子,謂之嫘祖,氏產(chǎn)青陽及昌意。青陽降居泜水,昌意降居若水。

      昌意娶于蜀山氏,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,產(chǎn)顓頊。

      顓頊娶于滕氏,滕氏奔之子,謂之女祿氏,產(chǎn)老童。

      老童娶于竭水氏,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,氏產(chǎn)重黎及吳回。吳回氏產(chǎn)陸終。

      陸終氏娶于鬼方氏,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,氏產(chǎn)六子;孕而不粥,三年,啟其左脅,六人出焉。其一曰樊,是為昆吾;其二曰惠連,是為參胡;其三曰籛,是為彭祖;其四曰萊言,是為云鄶人;其五曰安,是為為曹姓;其六曰季連,是為羋姓。

      季連產(chǎn)什祖氏,什祖氏產(chǎn)內(nèi)熊,九世至于渠,婁鯀出。

      自熊渠有子三人,其孟之名為無康,為句亶王;其中之名為紅,為鄂王;其季之名為疵,為戚章王。

      昆吾者,衛(wèi)氏也;參胡者,韓氏也;彭祖者,彭氏也;鄶人者,鄭氏也;曹姓者,邾氏也;季連者,楚氏也。

     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,而皆有天下。上妃有邰氏之女也,曰姜原,氏產(chǎn)后稷;次妃有娀氏之女也,曰簡狄,氏產(chǎn)契;次妃曰陳隆氏,產(chǎn)帝堯;次妃陬訾氏,產(chǎn)帝摯。

      帝堯娶于散宜氏之子,謂之女皇氏。

      帝舜娶于帝堯之子,謂之女匽氏。

      鯀娶于有莘氏之子,謂之女志氏,產(chǎn)文命。

      禹娶于涂山氏之子,謂之女憍氏,產(chǎn)啟。

    勸學

      [解題]本篇選自《大戴禮記》卷七。勸學,即勸勉人們學習。該篇內(nèi)容與《荀子•勸學》有相同之處。此文應該說是作者采摘了前人的文句潤色而成。文章著重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,以及應有的治學態(tài)度和方法。這些對于當今人們來說,仍具較強的啟發(fā)性。

      君子曰:學不可以已矣,青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;水則為冰,而寒于水;木直而中繩,輮而為輪,其曲中規(guī),枯暴不復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
      是故不升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;不聞先王之遺道,不知學問之大也。于越戎貉之子,生而同聲,長而異俗者,教使之然也。

      是故木從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,君子博學如日參己焉,故知明則行無過。詩云:“嗟爾君子,無恒安息;靖恭爾位,好是正直;神之聽之,介爾景福。”神莫大于化道,福莫長于無咎。

      孔子曰:“吾嘗終日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。”吾嘗跂而望之,不如升高而博見也;升高而招,非臂之長也,而見者遠;順風而呼,非聲加疾也,而聞者著;假車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海;君子之性非異也,而善假于物也。

      南方有鳥,名曰(‘蟲’加‘妄’)鳩,以羽為巢,編之以發(fā),系之葦苕,風至苕折,子死卵破,巢非不完也,所系者然也。西方有木,名曰射干,莖長四寸,生于高山之上,而臨百仞之淵,木莖非能長也,所立者然也。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。蘭氏之根,懷氏之苞,漸之滫中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,質非不美也,所漸者然也。

      是故君子靖居恭學,脩身致志,處必擇鄉(xiāng),游必就士,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。

      物類之從,必有所由;榮辱之來,各象其德。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;殆教亡身,禍災乃作。強自取折,柔自取束;邪穢在身,怨之所構。布薪若一火就燥,平地若一水就濕,草木疇生,禽獸群居,物各從其類也。

      是故正鵠張,而弓矢至焉;林木茂,而斧斤至焉。樹成蔭,而鳥息焉;醯酸,而蚋聚焉,故言有召禍,行有招辱,君子慎其所立焉。

      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;積水成川,蛟龍生焉;積善成德,神明自傳,圣心備矣。是故不積跬步,無以致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;騏驥一躒,不能千里;駑馬無極,功在不舍;楔而舍之,朽木不折;楔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

      夫螾無爪牙之利,筋脈之強,上食晞土,下飲黃泉者,用心一也。蟹二螯八足,非蛇?之穴,而無所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是故無憤憤之志者,無昭昭之明;無綿綿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;行歧涂者不至,事兩君者不容;目不能兩視而明,耳不能兩聽而聰;騰蛇無足而騰,鼫鼠五伎而窮。詩云:“鳲鳩在桑,其子七兮;淑人君子,其儀一兮;其儀一兮,心若結兮。”君子其結于一也。

      昔者瓠巴鼓瑟,而沈魚出聽;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秣,夫聲無細而不聞,行無隱而不行;玉居山而木潤,淵生珠而岸不枯;為善而不積乎?豈有不至哉?

      孔子曰:“鯉!君子不可以不學,見人不可以不飾。”不飾無貌,無貌不敬,不敬無禮,無禮不立。夫遠而有光者,飾也;近而逾明者,學也。譬之如洿邪,水潦灟焉,莞蒲生焉,從上觀之,誰知其非源泉也。

      珠者,陰之陽也,故勝火;玉者,陽之陰也,故勝水;其化如神,故天子藏珠玉,諸侯藏金石,大夫畜犬馬,百姓藏布帛。不然,則強者能守之,知者能秉之,賤其所貴,而貴其所賤;不然,矜寡孤獨不得焉。

      子貢曰:“君子見大川必觀,何也?”孔子曰:“夫水者,君子比德焉:偏與之而無私,似德;所及者生,所不及者死,似仁;其流行庳下,倨句皆循其理,似義;其赴百仞之谿不疑,似勇;淺者流行,深淵不測,似智;弱約危通,似察;受惡不讓,似貞;苞蒙不清以入,鮮潔以出,似善化;必出,量必平,似正;盈不求概,似厲;折必以東西,似意,是以見大川必觀焉。”